CIT历经7年磨砺,已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大型学术交流平台,也可以说是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水平的一个自主品牌。CIT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要感谢国内大量介入心脏病学工作者的高度参与和国外合作伙伴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而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CIT历经7年磨砺,已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大型学术交流平台,也可以说是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水平的一个自主品牌。CIT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要感谢国内大量介入心脏病学工作者的高度参与和国外合作伙伴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而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在此基础上,CIT 2010在筹备阶段已经显示出质和量的共同飞跃,理事会和工作组本着为CIT、为所有与会者、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高度负责的精神,确立了“创新”和“规范”的办会方针,以此为标准对所有会议内容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筛选,力求使CIT的整体质量再上层楼。
创新为本,鼓励国产原创性研究
本届CIT接收到的投稿数量较往年呈大幅激增,但更令人欣喜的是稿件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和英文水平两个方面。因此我们把审稿筛选的核心标准定位于创新。首先,优先选择真实的原创性研究,临床试验优中选优,突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病例也经过四组专家的严格筛选,模仿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翻新”或加工的内容一律淘汰;其次,所有审稿程序均遵循“盲审”原则,保证公平、公正,杜绝“关系稿”和“面子稿”;第三,由于会议时间和容量限制,不能入选口头交流的优秀稿件,将转入《中华医学杂志》的日常刊登。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不负大量投稿作者的信任,同时保证CIT 2010的最高水准。
中国的医学发展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短短几十年间我们已经取得不俗的进步。同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患者群体,在做好医疗服务的同时,进行高质量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国医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届大会在最新临床试验公布专场将会看到多项中国自己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从观察性研究到随机对照研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欣喜的进步。CIT 2010立足于创新,大力提倡和鼓励原创研究,临床试验、病例讨论等均突出创新和真实;包括日程的安排,绝不拘泥于“论资排辈”和权威名气,以质量和创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努力创造健康的学术风气和会议氛围。
规范为魂,提升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整体水平
创新不等于哗众取宠,大量的病例堆砌也不构成优秀的临床研究,中国的医生还必须学习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同时规范所有的临床操作,只有达到这一目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水平才能有实质性的整体提升。这也是CIT的办会宗旨和奋斗目标,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和20小时的冠脉介入教程,正是基于此目的而精心设置。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今年是第二届,由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永铭诚道(CCRF)联合主办,帮助临床医生树立正确的循证医学理念,提供临床研究设计、实施、统计分析和质控等全方位培训,使与会者掌握临床研究的正确方法。冠脉介入教程是CIT独有的专题课程,由朱国英、贾国良等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杰出专家精心打造,对初学者和已有一定基础的心血管介入工作者提供由浅入深的培训,包括导管操作ABC这样最基本的操作步骤,使之养成正确、规范的操作习惯,切实帮助临床医生提高水平;同时今年国家介入准入制度正式实施,对规范化的操作和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这一背景,专家们对教程的重点内容和病例选择进行了精心调整。这两个专题会议体现了CIT理事会的良苦用心,也汇聚了理事会和教程编写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换言之,规范一定程度上就是向基础的回归。不掌握正确的临床研究方法,不遵循临床操作的规范要求,一味追随潮流、追求所谓“高、精、尖”,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工作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导管操作,在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和冠脉介入教程之外,CIT 2010还将有大量篇幅覆盖影像学、预防医学、介入药物学等相关领域。与国际水平接轨,不是手术数量和花样的接轨,而必须是方法和标准的接轨。从这个意义上,规范意味着回归基础,意味着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