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最新大规模国际队列研究表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无论是恰当放电还是不恰当放电)虽可挽救生命,却影响患者数月后的生活质量及内心平静。
研究者东卡罗莱纳大学的Samuel F Sears等,对PainFree SST 研究2770例ICD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位随访22个月,受试患者的平均体力活动水平为185分钟/天,活动期间步速较慢;共计289例患者经历ICD放电,388例患者因出现心律失常设备进行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此外,植入ICD的前3个月内,患者的体力活动平均增加88.6分钟/天(P<0.0001),之后随访期间则下降15分钟/天。ICD放电后即刻体力活动水平可降低23.7分钟/天(P<0.0001),3个月后恢复至放电前的水平。另外,ATP后体力活动水平也下降,但降幅相对较小,仅有5.8分钟/天(P=0.045)。
进一步分析发现,EuroQol问卷评估的生活质量、总体焦虑及自我评估的健康状态在放电后呈现不同变化。具体来说,放电后约3个月时EQ-5Q健康评分恶化(P=0.029);EQ-5Q问卷评估所示焦虑/抑郁评分显著恶化,但行动、自我管理、体力活动、疼痛/不适评分则未见恶化;放电6个月时总体健康评分得以恢复(P=0.017)。另外,随着放电次数增加放电对体力活动及EQ-5D及FSAS评分的影响更显著。不过,与不恰当放电相比,恰当放电降低体力活动水平的作用相似,但可更显著增加FSAS评分(3.3分vs. 1.1分,P=0.009),并显著降低生活质量。
综上可见,ICD放电后患者可出现短期及长期生活质量下降,且其下降与加速度仪测量的身体活动减少及一般焦虑及电击相关焦虑评分恶化具有相关性。
Medscape-Dec.2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