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生物可吸收支架中国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6/3/24 14:49:53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6年3月17日,生物可吸收支架中国专家顾问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委员会的成立旨在为生物可吸收支架这种新一代冠心病治疗技术在中国的临床应用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帮助中国医生更精准掌握此项技术,使患者获益。

  2016年3月17日,生物可吸收支架中国专家顾问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委员会的成立旨在为生物可吸收支架这种新一代冠心病治疗技术在中国的临床应用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帮助中国医生更精准掌握此项技术,使患者获益。该委员会由高润霖院士担任主席;葛均波院士、韩雅玲院士、霍勇教授、杨跃进教授组成指导委员会;核心委员会成员有:陈纪言教授、陈绍良教授、陈韵岱教授、傅国胜教授、吕树铮教授、钱菊英教授、乔树宾教授、陶凌教授、王建安教授、王乐丰教授、王伟民教授、徐波教授和于波教授(按姓氏拼音排序)。

  顾问委员会研究方向分为四个领域,涵盖使用这项新技术所需要的培训、指导和教育工作,包括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技术规范,影像学的作用与使用规范,生物可吸收支架适用病变路线发展图、中国临床数据需求与未来临床研究指导意见,中国医生生物可吸收支架培训、质控体系与培训推进计划。专家们将在未来两年中带领更多医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以期在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下,成就更多学术成果,促进中国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伟民教授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生物可吸收支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第四次革命。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可吸收支架第一年的临床结果与EES相似,然而同金属支架一样,血栓形成仍是生物可吸收支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血栓形成与医生操作技术关系较大,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术是降低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的主要手段。此外,术前判断病变是否适合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术前预处理、对病变采用腔内影像学评估均有助于降低BRS血栓形成发生率。顾问委员会的成立对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非常重要,可提供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技术规范,开展人员培训,指导术后随访,组织临床研究,推动学术进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乐丰教授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也认为生物可吸收支架是一项革命性技术进步,改变了支架不可吸收的传统。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试验结果与金属药物洗脱支架非常接近,其适应证越来越广,逐渐从简单病变扩展至复杂病变,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广大患者能带来非常好的临床获益。基于现有临床试验结果,生物可吸收支架适用于金属支架获益较差如长病变、前降支病变、中低危患者,对于复杂病变钙化非常严重、血栓通过困难病变,仍需使用传统金属药物洗脱支架。

  王乐丰教授还谈到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的5P技巧,即良好的病变准备(选择非顺应性球囊进行有效预扩张)、选择适当的支架尺寸、关注支架扩张极限、充分后扩张使支架贴壁、及术后良好的双抗治疗。最新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如果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规范操作,生物可吸收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与金属支架相似,临床结果良好。当支架吸收以后,患者血管收缩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克服了金属支架在这方面的缺陷。另外,冠状动脉内影像和功能学检查在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早期临床试验结果推测,不提倡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后来的临床实践显示,使用OCT、IVUS等冠状动脉内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判断病变准备是否充分、支架直径选择是否合理、支架置入后小梁是否充分扩张和贴壁情况,有益于改善患者愈后。因此,当前推荐在生物可吸收支架术时使用这些影像学工具。

  总之,生物可吸收支架中国专家顾问委员会的成立将有力推动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在中国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版面编辑:zhangshuo


生物可吸收支架冠心病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